close

武陵農場回來後, 拜訪了朋友伯父家的橘子園, 再帶了好多的橘子回娘家......

到了阿嬤家, 小諭仔滔滔不絕的對著阿公阿嬤說著關於這兩天一夜武陵櫻花祭露營所發生的事情,說到孩子們間的衝突時, 我媽驚訝的問:『他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 他怎麼會動手打你呢?』

小諭仔一臉理所當然的說:『對呀~ 因為他還在練習, 所以我都會原諒他的。』

《 2015.02.27 ✿ 4y 4m 7d 》

剛進共學時, 玩具被搶, 被同儕打, 小諭仔又氣又哭, 我看的也是又心急又難過的。

共學一年半,
一開始以為自己即將進入了一個有人帶領的教養天堂,
殊不知, 一踏入才知道根本是一個幼童版的人間煉獄!!!

我的態度,
從一開始公開要求團內的每個母親要顧好自己小孩的指責, 轉變成主動挺身擋在小諭仔前想要阻擋衝突發生的急切, 又轉換為冷靜看待孩子間的衝突並且和對方的母親攜手研究面對衝突時該如何一起幫助彼此的孩子, 到現在可以和大家笑談孩子間的衝突, 甚至還會把孩子的角色替換, 大家一起來討論同樣的事件若換了不同的孩子當主角, 這故事又會如何演下去, 而我們又該如何去協助這孩子和這孩子背後的家庭...。

我的武器,
從只能抱著孩子, 除了同理他的難過和他的情緒之外, 其他的一律無計可施。
到睡前和小諭仔回想衝突發生的經過, 和討論面對衝突時能掌握的【工具】/【武器】有哪些, 一次又一次反覆的討論、沙盤推演、實務面對、再討論、再沙盤推演、再放生去實務面對...。

孩子被打, 我們氣得是對方孩子的蠻橫? 還是自己的無能為力、無計可施?
我們想要處理的是孩子間的衝突? 還是自己其實也很害怕面對衝突的恐懼?
我們感覺到有人傷害了我的孩子和我的心, 但真正傷害我們的是別人的態度? 還是自己的【念頭】?

在共學期滿一年, 覺得最困頓、最沮喪的時候,
那個被封印已久的小自己終於在這緊要關頭突破心房衝出來和長大的自己對話,
看似是我協助小諭仔去面對人際間的衝突,
實際上卻是小諭仔用自己的經歷協助我的小自己長大。

短短的一年半之間,
我像是被丟進一個【人生重考補習班】一樣,
在裡面感受到狠狠的傷害, 卻又濃濃的被愛。
在這裡沒有學到什麼教養的小撇步,
但每個母親卻又都意外找到了那個被禁聲已久的小自己。

當我聽到小諭仔說:
『對呀~ 因為他還在練習, 所以我都會原諒他的。』
我整個人像是被雷打到一樣!!!

在陪著孩子面對衝突的過程中,
原本我害怕的是這些事件造成孩子的心理傷害,
但現在看來, 我收穫到的是孩子的正向態度。

他不但沒有被養成了受害者情結,
他反而還能理解並寬恕他三歲半的好朋友。
當然, 他面對這三歲半亦敵亦友的年齡(信誼基金會出版社《你的三歲孩子》),
也不單只是靠“體諒”這項工具來處理......

就在我們即將離開武陵前, 前往雪山登山口拍照時,
我們聽到兩個小男孩在聊天...

小諭仔:『你今天早上為什麼要推我和打她?』
朋友:『你說什麼我聽不懂...』
小諭仔把早上的事情簡單敘述了一下,
朋友:『喔~ 我忘了耶...』
小諭仔:『你下次可以用商量的嗎?』
朋友:『喔, 好!』

很開心我們的教養方向沒有把他侷限在受害者情結裡,
也讓他自然而然的習得真心體諒與真誠寬恕,
並且自發性的試著找適當的時機去溝通和處理。

學校教育20年, 可曾真正的做到這部分的教育?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指的是書本中的知識? 還是流利的外文能力? 亦或是人與人之間化解衝突的能力?

 

176  

 

✿以下文章是2014年10月我在桃園團討論關於孩子動手打人議題時於臉書社團內的留言, 已修改掉團內的人名, 若有漏未去除, 請私訊告知, 謝謝~(。◕‿-。)"❤

 

人活在世界上, 需要用到很多的工具, 喝湯用湯匙或直接端碗喝, 吃麵用筷子或叉子, 在童年中, 孩子也許會實驗用湯匙吃麵, 或用筷子、叉子喝湯......等等。

對我來說, 看面對衝突的反應, 我都當作是【工具】。當然, 最希望的就是他用“好好說”的這一項工具, 只是......我們這麼大了, 真的覺得面對每個人, 都能好好說嗎? 舉例來說, 遇到鄭捷怎麼好好說? 他會給我們時間好好說嗎? @_@...看來是不會...所以我想, 我們應該要讓孩子練習使用很多的工具才行...

“好好說”是一個工具,“躲避”是一個工具,“裝傻”是一個工具,“哭”是一個工具,“直接搶回來”是一個工具, “緊握著不放再好好說”也是, “逃跑”也是, “防衛制止對方”也是, “反擊”也是, “找另一個人來當中間人協助處理”也是, “大吼”, “大罵”......好多好多的【工具】。

只是呀, 在這些工具當中, 我們最不喜歡孩子用“暴力”這項工具, 因為危險! 一不戒慎恐懼, 不是自己受傷, 就是別人受傷。“暴力”就像是把雙面刃,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去使用它~

而在我們的眼中, 最好的工具就是“好好說”, 比較安全, 也不費力, 而且看起來符合文明, 而且真正會使用這項工具的人也不多, 所以當我們的孩子會“好好說”, 那是多麼讓父母得意的事呀? 因此我們都想要教孩子“好好說”。

我們不妨把所有的【工具】(我老公喜歡用【武器】來形容), 都當成是中性的。
試想, 拿刀的人一定是壞人嗎? 那媽媽天天拿刀, 媽媽是壞人? 不是嘛~~~~

故, 我們應該要看孩子怎麼使用這項工具:
1.對誰使用?
2.使用這項工具的動機是什麼?
3.對這工具的控制拿捏有無恰當與否?

也因為是工具, 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練習, 有時候我們還不只用一個工具, 就像吃義大利麵, 我們會一手拿湯匙, 一手拿叉子, 用叉子叉住麵, 在湯匙上轉成一小團, 再優雅的送進嘴巴裡吃。所以我們都知道, 吃不同的食物, 就要用不同的工具, 特別去吃高級的西餐, 餐桌上可能會有兩把餐刀(切麵包和切肉), 三把叉子(前菜、沙拉和主餐), 一或兩把的湯匙(湯和主餐)。切不同的東西, 我們也會用不同的刀, 切冷凍的肉是一包刀, 切蔬菜是一把刀, 切水果是一把刀, 切解凍的生肉是一把刀, 殺魚又是一把刀, 切手工皂更是不能用上述所有的刀, 所以媽媽的廚房內, 好比一個兵器房。

共學, 我覺得是一個練習使用各種【工具】的友善環境, 當然, 我們崇尚“好好說”, 我們希望所有的孩子畢業時, 主修都是“好好說”。但, 只修“好好說”夠嗎? 我希望他還能選修其他的方式, 因為, 他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 就會需要不同的【工具】。

當他遇到惡意找碴的人時, 也許他會用“逃跑”工具; 當他和心愛的女人有爭執時, 也許他會用“擁抱”來軟化她; 當他遇到不了解他的人, 也許他會去找“對方信任的人來當中間人”, 化解兩人之間的誤解; 當他遇到有人拿刀抵在他脖子上時, 也許他會用最有效的“暴力反擊”。

“...”內的, 都是【工具】。人生活在世上, 要喬的事情很多, 要用的工具也很多。

我也曾擔心小諭仔學會以暴制暴的方式, 以後就都使用“暴力”這項工具了, 但當我壓住他反擊的手時, 他心裡是不平衡的, 因為他覺得他用了很多的【工具】, 都不能處理跟這個人的衝突, 他只剩最後一個【工具】了, 就是“反擊”。(當然, 前提是他真的試過了所有的方法。)

但他會因此對所有的小朋友動手嗎? 不會, 因為他知道有些人可以好好講。當然也曾經他不說什麼就用搶的, 被打時也是會回手..., 我把這都看成一個使用工具不熟練的過渡期。

以往我抗拒他使用“暴力”【工具】, 他卻會有練習的慾望的, 但自從以中性的角度看待這項【工具】後, 他很快的就會過去了, 除非這個孩子他還有其他原因使他熱切的想使用“暴力”或任何我們成人無法接受的【工具】(EX.爸爸情緒爆走時期, 小諭仔特愛吼叫), 但若單純針對個別事件的行為, 我覺得不妨當做中性行為, 當作他在練習, 事後再來討論使用這項【工具】的感受是如何......

我想跳脫出共學, 在其他的環境中, 還是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而且還可能更殘酷。

即使幼兒時期陪在身邊, 那上學後呢? 出社會後呢? 一種米養百種人, 他不可能永遠都遇到可以好好說的人。

那怕, 就那一次, 他遇到了鄭捷, 我們會希望孩子完全無妨衛的一刀斃命, 還是希望他活下來呢? 不論他怎麼做, 我都希望他至少懂得好好保護住自己的生命, 而不是傻傻的被一刀斃命~

曾經有好友心疼我:『竟然無奈又慶幸孩子「長大」了,至少開始「反擊」和「自我保護」,而這樣細膩守護孩子的她是如此的「莫可奈何」?』

我並不是無奈、不是莫可奈何, 我真的是慶幸, 慶幸他有機會、有環境, 並且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和雙手能掌控的範圍內, 可以練習使用不同的【工具】, 也慶幸他還小, 所以不嫌我嘮叨, 每次都願意與我討論他使用各種【工具】的心得。

今天發生什麼事情? 對象是誰? 小諭仔今天怎麼做? 這樣做覺得好嗎? 有沒有其他方式? 其他方式可能發生的結果是如何? 說這樣的話覺得好嗎? 有沒有其他要修飾的地方? 換這樣說會不會更好? 下次遇到類似的事件, 你想用哪一種方法? 你想怎麼說? ......一次又一次的討論, 每次遇到衝突, 我其實都很興奮, 看他是用舊的方法? 還是用新的方法? ......更期待回家後親暱且細膩的的親子對談。

希望透過這些練習, 在他離開我的羽翼之前, 他就有能力在很短時間內判斷眼前遇到的這件事、這個人, 我該拿出哪些【工具】, 然後每一次、每一分力, 都能運用的都恰到好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諭仔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